政务公开 > 巴中市农业农村局 > 规划信息

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05-11 16:01 来源: 巴中市人民政府

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章 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第二篇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创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第四章 提升区域发展战略位势

第五章 优化市域发展布局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核心支撑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七章 做大做强新型工业

第八章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

第四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础保障

第九章 构建内畅外联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第十章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发展

第十一章 增强能源和信息化保障能力

第五篇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活力动力

第十二章 深入推进对外澳门皇家赌场

第十三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十四章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第六篇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打造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要引擎

第十五章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第十六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七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第十七章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十八章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第十九章 加快建设宜居乡村

第八篇 突出文旅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

第二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第二十一章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第二十二章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第二十三章 做大做强森林康养

第九篇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巴中

第二十四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 加强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第二十六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十七章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十八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一篇 推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巴中

第二十九章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十章 营造公平法治环境

第三十一章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二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第三十三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第三十四章 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第三十五章 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制定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

巴中是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和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是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重要节 点城市。“十四五”时期,我市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要积极应对风险与挑战,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认真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准确研判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全面把握市情和阶段性特征,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六大突破”、强化“六个推进”,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市域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良好态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两个百亿台阶,2020年达到766.99亿元。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县域经济特色发展,乡村振兴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根本消除,累计减贫近50万人,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表扬为脱贫攻坚先进市。基础设施历史巨变。“6631”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航空梦”“动车梦”和县县通高速梦想变为现实,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齐头并进,能源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大特色农业、四大新型工业、四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壮大,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生态质量稳步提升,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养生之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国资国企、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果丰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对外澳门皇家赌场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入列“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民生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法治建设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有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级建制和村民小组(社区)调整优化全面完成,城乡基层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年创新实干、追梦奋斗,巴中如期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越发凸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在我省深入实施,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纵深推进,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形成。

从内部发展环境看,中央、省委省政府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辐射带动、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使我市在全省大局中的战略位势进一步提升。内在发展积聚成势,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推动巴中由边远山区向区域门户枢纽转变,重点产业不断壮大强化发展支撑,绿色生态资源潜在价值显著,工业化、城镇化后发优势拓展投资增长空间,深化改革开放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的跨越,高质量发展具备基础和条件。同时,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导产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金融、科技和人才制约明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社会治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我市发展仍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并且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向未来,要立足“两个大局”,辩证看待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突出“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推进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发展格局统筹起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化区域协作,优化供给结构,突出枢纽功能,提升战略位势,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综合竞争力,有机嵌入国家和区域产业链、价值链。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系统性变革、整体性转变,发挥后发优势,鲜明发展导向,促进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系统观念,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注重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筑牢现代化建设安全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充分彰显革命老区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进巴中“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抢抓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后发赶超,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依托巴中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区位优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构建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为支撑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不断提升文旅康养品质、打响文旅康养品牌,推动旅游发展全域化,实现文化大繁荣、旅游大发展、产业大融合。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作一批红色剧目,建设一批党性教育、研学旅行基地,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开发一批文化产品,打造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殿堂和重要阵地。

——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充分挖掘“绿色、生态、富硒、有机”资源潜力,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升绿色产品供给量、市场占有率,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强化产业互补、协同发展,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构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依托贯通南北的交通优势,加快建设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骨干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促进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建成成渝地区北上陕西、通达中原、承接京津冀、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

第二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巴中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巴中、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交通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科技强市、质量强市基本建成,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形成高质量常态,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稳固,美丽巴中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形势、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同时注重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相衔接,统筹短期与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6%,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具有巴中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特色农业优质高效,新型工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科技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贡献持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统筹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形成,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提升。水利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以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新能源有效开发,以5G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跟上时代步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能源等应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释放新动能。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区域协同不断升级,经济、文化、旅游三大澳门皇家赌场平台区域影响力、要素吸附力显著提升,在更广范围、更深层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

——社会文明实现新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健全,红色文化、巴文化和民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生态质量得到新提升。生态建设投入和生态经济产值持续提高。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保护开发更加科学有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巩固提升,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显著上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进一步巩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省前位。

——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大振兴”全面加快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明显加强,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宣传更加深入人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农村改革系统集成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释放。

——民生保障达到新高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7%,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民生领域投入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更加充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得到满足。

——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治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自治、德治、法治融合更加紧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合力不断汇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篇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创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抢抓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功能体系更加完善。

第四章 提升区域发展战略位势

第一节 推进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

大力争取战略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及投融资政策,改革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试点,提高矿业权出让收益地方分成比例。积极争取天然气、石墨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政策和产业布局,争取国省支持巴中建设清洁能源、先进碳材料产业园,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巴中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积极争取革命文物保护政策,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提升建设大巴山干部学院,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文旅产业。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政策,争取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水权市场交易试点,着力推动绿色生态资源向绿色生态经济转变。

第二节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主动承接国家战略辐射带动,突出重要节 点城市功能协作。依托巴中位于成渝地区北上黄金中轴线的地理优势,构建南下成渝、北上陕甘的南北大通道和连通大西北、畅通万达开、快达长三角的新通道,与毗邻市协同构建“1小时通勤圈”,打造川陕结合部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引进成渝地区优质农业企业合作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农业企业面向成渝地区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积极承接成都生物医药、轻工器械、食品饮料等产业和重庆汽摩配件、机电轻纺、医药化工等产业转移,主动配套成渝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节 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深化与古蜀道沿线地区、泛巴区域合作,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度融入川渝“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文脉”人文旅游等发展布局,加快建设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第三节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深度参与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协同,推动在区域通道建设、物流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布局、生态廊道建设、要素市场培育等方面协作联动,合力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格局。深度对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布局,加强与环成都经济圈在产业协作配套等方面合作,与川南经济区在食品饮料、机械制造、通用航空等方面协作,与攀西经济区在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康养、现代农业等方面协作,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保护、全域旅游等方面协作。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完善合作交流机制,推动构建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共同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创新试点,持续深化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融合互补、文化交流互鉴、生态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北翼振兴。

第五章 优化市域发展布局

第一节 促进市域协调发展

推进富硒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特色农业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北部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带,建设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依托光雾山、诺水河等自然景区,做优生态旅游,高品质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打造文旅产业示范带,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色文化资源,做响川陕苏区首府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带,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基地。依托巴中经开区、平昌经开区和区县产业园区,培育壮大新型工业,建设川东北重要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统筹县域特色发展

推动“一城三区”一体化、协同化、差异化发展,做精城市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巴州区重点发展中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加快莲山湖片区开发,打造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建设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恩阳区依托陆空门户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食品饮料、空港物流等产业,建设旅游新城、空港新城。巴中经开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建设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集聚区,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宜居新城。提升南江、通江、平昌要素集聚力、辐射带动力,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南江县突出生态功能,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山地特色农业等产业,做优生态旅游,建设生态经济强县。通江县发挥生态优势,传承红色基因,重点发展生态农林产业、红色旅游等产业,做响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平昌县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白酒食品和机械制造,打造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重要门户,建设丘陵地区经济强县。

第三节 推进城镇多点发展

提升中心镇要素集聚能力,完善一般镇基本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县域副中心,发展一批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特色镇、重点镇,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市域城镇体系。突出发展中心镇。

重点发展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基础较好或区位优势突出的中心镇,培育一批疏解城市功能、加工制造等类型的城市卫星镇,特色农业、农旅结合、商贸物流等类型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类型的新型绿色低碳镇。到2025年,创建市级中心镇12个、省级百强中心镇5个。优化发展一般镇。对现状规模和布局基本符合城镇规划的一般镇,重点围绕“9+N”补短板,提升场镇功能和形象。对场镇基本设施严重短缺的一般乡镇和已撤并乡镇,加快完善基本设施配套,保障场镇基本运行和群众生活。组团发展特色镇。突出旅游康养、绿色农业、文旅融合等,整合资源要素,丰富产品业态,集中连片发展,重点推进旅游康养组团、特色农业组团、文旅融合组团、中医药产业组团,形成具有优势特色产业的特色镇集群。加强培育特色小镇。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促进产城人文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培育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推动平昌液化天然气小镇等创建省级特色小镇。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核心支撑

坚持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集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融合发展、集群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旅游、康养、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产业互补、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旅游。深入实施文旅产业“六大行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等创建。2025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60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770亿元以上,力争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5%。

康养。擦亮“中国气候养生之都”“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深化国家、省级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创建。打造以“光雾山—诺水河—空山”为核心组团、以米仓大道为轴线的国际知名森林康养示范区。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人家、中医药康养基地、中医药康养小镇,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养”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和中医药康养产业集群。

商贸物流。引导核心商圈、特色街区、综合市场等商业贸易主体向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新零售、打造新场景、创造新体验,促进实体商业升级优化。实施“物流降成本增效”工程,加快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强化智慧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出消费新产品,搭建消费新平台,培育消费新热点、新模式、新业态。到2025年,新增年销售额超1亿元企业10家,超2亿元企业5家,超5亿元企业5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8%以内。

文化创意。深入挖掘巴文化、红军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引进培育壮大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建设一批集文创产品研发、展示、消费、直播等为一体的文创街区和集聚区,大力开展原创设计和产品研发,打造文化精品IP。加大“巴中有礼”系列商品研发力度,促进文化创意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投放。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

金融服务。加快秦巴金融街建设,新引进入驻一批银行、保险、证券期货、融资担保等机构,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壮大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加强银政企合作对接,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功能。

科技信息服务。支持研发设计、信息资源、创业孵化、科技中介、检验检测等新业态,推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秦巴石墨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专家(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

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实施“巴山优才计划”,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专业技能培训;布局建设面向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和家政服务市场,开展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

电子商务。推广“互联网+”业务,加快发展自营电商、平台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依托互联网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

会展服务。推进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办好光雾山红叶节 等品牌节 会;培育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会展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云会展、云招商平台。

特色餐饮。打造一批“巴中餐饮名店”,推出一批“招牌菜”,提升一批“特色菜”。做大做强“南江黄羊大酒店”“巴中枣林鱼”等品牌;支持特色商业街、美食街、巴适餐饮小镇建设,推动餐饮服务特色化、标准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

家庭社区服务。加快培育一批养老护理、母婴护理、康养护理等一站式家政服务企业,引导家政服务业实现聚集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引领示范效应的家政服务重点品牌。

第三节 实施品牌提升行动

实施“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引导服务业企业走品牌化发展之路。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华老字号”“四川省天府质量奖”等。完善巴中市“市长质量奖”。推动“三名两标”展示中心建设。加大“光雾山”“巴山背二哥”“巴山剪纸”等旅游、餐饮、物流、文创重点品牌的推广力度,提升影响力、竞争力。

第七章 做大做强新型工业

第一节 集群成链发展新型工业

新型工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推动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型工业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食品饮料。深度开发特色农产品、畜禽肉食品、白酒及软饮料,建立食品饮料全产业链溯源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建设西部绿色农产品供给地。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深度开发畜禽肉食品。实施白酒五年行动计划,加大原料基地建设,形成基础酒酿造、物流仓储、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产业链,打响江口醇、小角楼川酒小金花品牌,提升巴中白酒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乳酸菌、富硒茶叶饮料等生产企业,突出产品研发、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食品饮料龙头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突出“专精特新尖”发展方向,培育行业“独角兽”、小巨人和隐形冠军。到2025年,食品饮料产值达到600亿元。

生物医药。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及药物精华提取,积极开发中成药、化学药制剂、保健品、中药日化品,推进医疗器械和防疫应急防护物资研发制造,建设西部现代生物医药康养新兴产业基地。加强丹参、芍药、杜仲、黄精等道地药材开发利用,加快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新增生物医药国家专利5项,开发中药创新药、中药颗粒、中药制剂、中药保健品等新产品15个。到2025年,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新建生物医药项目入园率达100%。培育发展产值超5亿元生物医药企业5家、品牌优势企业10家。

新能源新材料。实施“气化巴中”行动,设立国有天然气投资开发平台,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LNG生产配送中心。有序开发水电项目。推广无氧碳化技术,发展循环产业,加大秸杆回收利用,积极发展生物颗粒燃料。发展新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推进纤维素制乙醇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加快建设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到2025年,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加快石墨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以石墨负极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以石墨乳或胶体石墨为代表的导电润滑材料、以特种石墨为基础的特碳材料、以氟化石墨为代表的石墨复合材料。积极推进霞石精深加工。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电子信息。大力发展电子材料与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5G应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规模化、融合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

第二节 突破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巴中。规划建设数据小镇,培育孵化数字经济小微企业,加强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建设巴中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区域性数字产业中心。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拓宽数字应用场景覆盖面,推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新产业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工业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矿山开采、机械制造、建材家居等传统产业工艺装备升级。推动机械制造向机械智造转变,建立现代化设计及检测平台,促进装备提升及数字化更新改造。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以车联网、大数据及云平台为基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利用大数据驱动企业智能化管理,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智能制造和定制化交付。推动采矿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流程优化等技术改造手段,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供应质量效益。鼓励水泥企业与水泥制品企业合作,生产适应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施工要求的部件化制品,实施模块化建筑项目,提升装配式建筑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型节 能环保产品,推进建材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环保型发展。

第四节 加强工业园区平台建设

坚持差异化、数字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按照一区多园和园中园的发展模式,推动“两区四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创建1个国家级、2至3个省级示范园区。培育打造柳林食品加工、曾口新能源新材料、秦巴医药康养、清江电子、平昌白酒、驷马清洁能源、坪河建材、春在食品、通江天然气等专业园区。探索“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头部+配套”模式,建设成巴、渝巴合作产业园。支持与发达地区建立飞地园区。加快建设光辉、临港等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小微园。完善园区水电气、孵化器(标准化厂房)、加速器、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置咨询设计、培训研发、检验检测、投资融资等服务平台,健全园区城市功能,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第五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支持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加强早期研发介入合作,提供定向开发服务,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注重差异化、品质化、绿色化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标识解析、安全保障体系,发展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服务企业的创新应用,逐步实现深度优化和智能决策。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 ,持续推进降本增效。优化节 点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物流资源配置共享。

第八章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

第一节 实施“种子+耕地”保护提升工程

全面普查农业种质资源,组织系统性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建成巴中农业种质资源库,强化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图谱库,建立南江大叶茶、道地药材、通江银耳、空山马铃薯等特色优势种子(苗、圃)基地。创建南江黄羊、通江青峪猪等国省保种场、育种场,建立畜禽“活体保种+冻精保存+胚胎保存”保种体系。合理划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水产原种场、良种场,打好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和十年禁渔持久战,推动长江流域巴中段渔业多样性恢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管好用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推动实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 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推进“鱼米之乡”试点县建设。

第二节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农业高质高效”,大力发展富硒、有机农业。规划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创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种粮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提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持续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稳定生猪产能,提高粮油薯、果菜茶、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到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93.5万吨以上,油料产量稳定在18万吨以上,主要粮经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第三节 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持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做大做强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特色农业。创建南江县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改造提升市级园区20个。

茶叶。围绕建设茶叶“三基地两中心”目标,以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为重点区域,持续提升基地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形成连片高山茶产业带。减量做精名茶、提质扩量优质茶、合理开发夏秋茶,推动茶产业精深加工,推进茶区、园区、景区三区共建,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市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5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

核桃。重点推进“一带一园一基地”建设,推进“企业+作坊+基地+农户”延链发展,形成农户生产、基地供应、作坊初加工、企业精深加工销售的梯次核桃产业体系,推进南江核桃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现代林业核桃产业园区。到2025年,全市核桃基地总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

道地药材。培优主导品种,打造巴州区丹参和枳壳、恩阳区黄精和川明参、南江县金银花和天麻、通江县杜仲、平昌县芍药等连片示范产业带。规范种植标准,建立追溯体系,推动质量提升。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全产业链经济总产值达到150亿元。

生态养殖。推进标准化养殖,加快发展生猪(青峪猪)、南江黄羊、空山黄牛、山地梅花鸡、江口青鳙等生态养殖业,开展配套系选育,完善屠宰加工体系,建设全国优质商品猪供给地、全国南江黄羊示范基地、西南地区优质牛肉供给地。到2025年,生态养殖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

第四节 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注重源头质量控制,强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检测,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监管体系,巩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创建成果,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持续提升“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公用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做强巴州道地药材、恩阳芦笋、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平昌青花椒等特色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依托秦巴山区绿色农林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 等重要展示展销平台,持续加强宣传推介、营销合作,推动绿色农产品走向全国、畅销全球。

第四篇 构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础保障

按照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绿色安全、智慧发展的原则,高标准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扩大规模、补足短板、提升层次、完善网络,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

第九章 构建内畅外联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第一节 拓展外向战略性大通道

建成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推进建设成都至三台至巴中铁路,规划建设汉巴南铁路巴中至汉中段、广巴铁路扩能改造,规划研究广巴达城际铁路、巴中至安康铁路,规划研究连接光雾山、诺水河等重点景区的旅游轨道交通。建成苍溪至巴中高速公路、陕西镇巴经巴中至广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平昌至仪陇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南江经苍溪至盐亭、通江经宣汉至开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南江经通江至万源高速公路。推动恩阳机场建设成为川东北重要中转机场和航空培训基地,有序推进通江、南江、平昌通用机场建设。

第二节 构建高效便捷区域交通网络

建成米仓大道、诺水大道、巴城过境公路等一级公路,规划建设连接区县高等级公路快速环线,完善城市快速通道。推进G542、G244、G245、S203、S303、S408等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畅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城市、重点集镇道路之间互联通道。推动“四好农村公路”提质扩面,实施乡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有序推进自然村联网路和通村民小组硬化路建设,提升改造一批连接重要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

第三节 建设川陕结合部物流枢纽

以打造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推进仓储、加工、转运、配送等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提档升级盘兴物流园,加快建设恩阳空港物流园、巴中众彩智慧综合物流园、秦巴商贸物流园、中农联·川陕农产品集散中心、平昌商贸物流综合配套区域集散地等重点物流园区。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推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提升物流配套服务,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城乡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所有区县现代物流配送和冷链物流体系全覆盖。

第四节 增强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拓展恩阳机场至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航线,加密巴中对外铁路班次。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全面实施人民满意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高效转换,提高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加快发展“互联网+交通”,发展共享交通,实现出行即服务;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完善预防控制体系,强化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提高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第十章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发展

第一节 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加快6座大型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建成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黄石盘水库,加快建设江家口水库、青峪口水库,力争开工建设高桥水库,加快兰草水库前期工作。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巴河及南江河、大通江河、恩阳河、月滩河、小通江河、澌滩河、神潭河等8条流域综合治理。

第二节 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加快7座供水中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青龙嘴、官房沟水库,加快双河、谭家河、干沟河、案家沟、望京水库等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全面建成湾潭河等中型水库,发挥工程效益。开工汇田河、建成仓库湾等小型抗旱供水水源工程。加快龙洞沟水库灌区、流里河水库灌区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 水改造。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着力解决农村供水水源不稳定问题,推进建设一批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一批规范化小型供水工程、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强化水源水质保护和农村供水工程管护。

第十一章  增强能源和信息化保障能力

第一节 完善现代能源网络体系

强化电网基础建设。实施城乡重点电网项目,积极推进巴中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新建220千伏输变电站2座;新建110千伏变电站7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全面完成南江原小水电供区农村电网改造,推进城乡电网一体化,逐步提高供电质量,满足城乡生产生活、乡村旅游发展等用电需求。加快新能源站点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8000辆。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建成投运巴中燃机电站项目,LNG扩产达能。有序推进5万千瓦风电项目和2万千瓦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巴中天然气勘探开发,天然气年产能达到30亿立方米,推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产气能力、储气能力、管输能力、调峰能力。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第二节 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和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力建设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积极推动全市城乡光纤覆盖和扩容提速,优先实现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重点景区、核心商圈、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等热点区域深度覆盖。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支持“智慧巴中”云扩容升级,参与川东北城市群区域数据中心建设,力争打造国家级、省级数据灾备中心;积极发展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有序推动机场、轨道交通、重点公路交通枢纽服务设施智能升级,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成巴中车辆网信息平台。建设全市数字档案馆、长征文化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巴中数字统战”系统,推动统战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一个体系架构、一张天地一体的栅格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集合、一个城市运行中心、一套标准”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设5G基站超8000个,实现5G网络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全覆盖。

第五篇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活力动力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鼓励创新创造,把创新驱动贯穿到各个领域全过程;强化开放通道和平台支撑,持续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第十二章  深入推进对外澳门皇家赌场

第一节 加强重点区域澳门皇家赌场

深度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国省战略,争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巴中。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融入全国高铁大网络,加强与沿线城市经贸合作。加强与关天经济区、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地区合作,深层次、宽领域融入长江经济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探索与日韩新、中亚、西亚等国家(地区)合作路径。

第二节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

推动巴中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平昌经开区升级扩能。支持南江东榆工业园、春在工业园区等创建省级开发区。规划建设巴中恩阳机场临空经济区,提升各类产业园区、专业园区能级,提升开放平台承载能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建设,创建省级外贸转型出口基地,积极打造市场化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和自主品牌,提升外贸发展水平。引导重点行业建立商协会和产业联盟,支持巴商总会、异地商会建设。积极参加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洽会等平台活动,积极开展投资贸易活动;提高巴人文化艺术节 、秦巴农洽会等节 会层级,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全面提升澳门皇家赌场水平。

第三节 打造招商引资新高地

坚持产业链招商,突出延链、补链、强链,瞄准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对接先发地区产业转移,服务成渝地区产业配套,促进产业成链发展。立足特色资源基础,围绕重点产业,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活动。探索委托招商,开发运用招商引资大数据平台,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和质量。“十四五”期间,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25个,实现国内省外到位资金850亿元。

第四节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转变政务服务供给模式,持续深化“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网上办事能力和水平,提高线上线下服务便捷度。完善营商环境“好差评”评价体系,建成全国一流、全省最优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十三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分类建立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提高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效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精细化土地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构建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探索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机制、社会数据开发利用机制、数据安全保护和资源整合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交易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第二节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

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夯实管理基础,强化企业创新,持续推进集团化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出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科技创新、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做强做优做大一批国有企业。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实现市场化转型,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股权多元化。鼓励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本地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开展合作。推进国资国企信息化建设,建立国资大数据监管平台,加强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提升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强化国资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国有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人才交流。

第三节 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发展

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推动质量、品牌、财务、营销等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水平,强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全省民营企业雁阵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行动和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壮大做强。强化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保障措施,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第四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统筹财政资源配置,增强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和重要民生事项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强财政支出标准化和财政信息化建设。推进市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调整完善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促进县乡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提升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持续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债务预算和限额管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健全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提高收入征管规范化、精细化、法治化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税收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培育壮大骨干财源税源。

第五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大对民生、生态、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绿色、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规范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提高投资效率。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发展,持续推广PPP建设模式,规范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切实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条件,鼓励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直接债务、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负债端成本,全面落实金融机构LPR市场化改革,推动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不断降低。探索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点,加快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加强资本市场培育,做强做大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加快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风险共担的银担合作机制,优化政府支持、正向激励的资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向县域和产业园区、重点集镇延伸金融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地方金融组织。构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成信用联社改制,健全产权融资抵(质)押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完善和优化保险服务网络,提升保险保障功能。加快建设秦巴金融中心,构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第六节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推进重点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和共享水平,夯实“信易+”等信用应用基础。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创新信用试点示范,实施重点领域诚信缺失、失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着力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落实地方和部门信用建设、信用监管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将信用监管措施运用于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各环节 。规范“红黑名单”和信用修复管理,健全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大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引导规范行业组织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发展,健全多元化信用服务体系。

第十四章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第一节 建设引领性创新平台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突出绿色生态创新特色,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高标准建设平昌县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区域特色产业引领,推动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托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推进厅市共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争取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巴中布局基地。强化主推品种筛选、配套技术确定、生产标准制定等应用基础研究,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取向,打造秦巴山区特色种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

第二节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

持续深化厅市、校(院)地合作,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能力。聚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农畜育种等领域,推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培养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开放联动的技术市场。

第三节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进科研机构评估改革,完善绩效评价制度,扩大科研自主权。争取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布局巴中,优化巴中职业技术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产出和产业化的新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创新融资贷款,鼓励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第六篇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打造巴中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要引擎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动城市品质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格局。

第十五章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第一节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升级基础设施,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优化城市交通网络体系,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系统,完善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系统及行人过街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扎实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补短板。推进节 水型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启动“新三推”行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城市供水管线及附属设施建设、城市污水管网新建、老旧管网改造。健全停车场、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国土空间信息平台,打通社区末端、织密数据网格,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

第二节 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有序推进城市公园、城郊山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加大园林绿化、公园广场、水系景观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人文城区、绿色生态特色城镇及绿色社区、绿色居住小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文化遗迹保护,注重城市建设文化元素融入,留住城市记忆资源和文化底蕴。推进城市风貌塑造和特色街区打造,加强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持续推进老城功能疏解,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加大城市便民设施建设。在住宅小区、高等院校、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区域布局建设智能快件箱及相关服务站点。

第十六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引导人口合理布局

依托市、县(区)、乡镇三级城镇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地城镇化,引导人口向设施服务齐全、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集聚,优化城乡人口分布。依托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强人力资源吸附集聚能力。打破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采取招商合作、扶持创业等措施,加大人才招引吸纳力度,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建立户籍与居住登记并行的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实行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与常住人口挂钩。

第二节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建立事权清晰、权责一致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转化机制,鼓励城乡共建产业协作平台。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七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宜居宜业乡村建设。

第十七章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建立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增收产业配套实施。抓好就业安置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健全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第二节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实施帮扶,并开展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农村特困人员、残疾人、暂时困难群众救助制度。完善参保个人缴费资助、费用报销比例政策,认真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强化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人口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完善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第三节 推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加强发展条件薄弱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道路、电力通信、中小型水利工程、物流体系、教育医疗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村级特色产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开展消费帮扶,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统筹用好公益岗位。积极争取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衔接。

第十八章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第一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推动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和集体权益。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强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构建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农村资源,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活力。做好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整市推进试点。

第二节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落实农民增收区县委书记、区县长负责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劳务协作,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完善农民就业保障制度。推广创业“绿色通道”服务,引导返乡人员创业,挖掘就地就业潜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电商、康养产业,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促进农民经营性增收。释放农村改革红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动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宣传,及时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种植补贴、农村低保及农业保险补助等强农惠农政策,确保转移性收入政策落实到位。

第三节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用好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巴中运营平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线上线下科技服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空间。

加快培育各类服务主体,鼓励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供销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等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促进服务主体服务能力和条件提升。

第十九章 加快建设宜居乡村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围绕“乡村宜居宜业”,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坚持“三区同建”,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和分布现状,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村庄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统筹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规范农房建设行为,引导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川东北民居。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补齐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弥合城乡新基建鸿沟,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下沉”,加快完善“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办好晏阳初乡村建设讲堂,构建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创建推进乡村振兴安全保障示范市和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示范村。

第二节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优先推进巴州区、恩阳区农村人居环境二类区建设,同步推进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农村人居环境三类区建设。坚持“厕污共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示范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实施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工程,持续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收集站点建设,增加垃圾转运车辆配置,强化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已投用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管护,鼓励开展第三方运营。

第八篇 突出文旅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

围绕“山水画廊、秀美巴中”特色品牌定位,打响“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三张文化名片,擦亮“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块金字招牌,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第一节 推进文化艺术全面发展

常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村社、进家庭“六进”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巴中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强化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宣传和帮扶礼遇。持续深化文明创建工程,全面推进全市各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建设。坚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巴蜀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动文学、戏剧、曲艺、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及民间文艺等艺术门类创作繁荣发展。创作川剧《红军医院》、音乐剧《我的两万个兄弟》等一批红色剧目。大力发展旅游演艺,提升《梦境·光雾山》影响力,加快推进恩阳古镇《船说》夜游项目。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动优秀剧目数字化转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精品剧目进巴中”等文化活动品牌。实施文化开放工程,持续举办巴人文化艺术节 等节 庆活动,深化泛巴区域文化交流合作。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按照“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原则,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推动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编制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开展南龛山、苦草坝等革命文物核心传承区和连片区试点建设。加强巴中石窟保护利用,全面消除石窟重大险情,实现重点石窟安防设施全覆盖,推动重点石窟保护利用设施和数字化建设。深化博物馆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网络,因地制宜推动行业、民办、乡村、综合性博物馆建设。加大巴文化研究阐释,对擂鼓寨、得汉城、小宁城等遗址遗迹进行深度发掘,进一步开展米仓道、巴中石窟等考古调查,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推进非遗场馆建设,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非遗传习(体验)基地,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精品线路。

第三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高清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村村响、公共文化场馆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开展文化场馆效能提升“六大行动”,巩固乡镇、村文化阵地。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增强公共文化场馆承载传播功能。推进基层文化、广播电视公共设施达标提升,大力推动智慧广电建设,加快恩阳区全国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全省智慧广电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文献保护研究利用、文化志愿服务工程,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巴州区、平昌县创建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加强重点旅游线路、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交通节 点等旅游厕所建设。

第二十一章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第一节 打造旅游产业聚集区

深化拓展全域旅游,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以光雾山—诺水河—空山景区、黄石—恩阳国际旅游度假区、川陕苏区王坪景区、天马山康养度假区、皇家山—白衣古镇—大石童话小镇景区为五大核心,统筹光雾山、诺水河、空山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森林康养、运动休闲、健康养生、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世界遗产旅游产业集聚区、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红色体验旅游产业集聚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构建“山水巴中、洞天巴中、红色巴中、人文巴中、康养巴中”五大产品支撑体系。

第二节 构建文化旅游走廊

联动陕西、重庆、川东北等省市,串联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促进党性教育、红色研学发展,打造“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红色文化教育走廊。联动成渝地区、泛巴区域,挖掘巴蜀文化,打造巴蜀文化历史走廊。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联手广元、万源、巫山、云阳、万州等城市,统筹规划区域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川东北渝东北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构建生态康养旅游走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化交流,讲好巴中故事,扩大巴中文化影响力。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文旅交流,深化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合作,打造对外交流空中走廊。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围绕旅游干环线、重要节 点,大力推进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风景道、绿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设施建设,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机场、码头、车站等旅游集散地咨询服务体系,推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充分运用5G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度假区、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全市旅游系统运行调度和应急救援联动指挥系统,提高旅游运行管理和智慧化水平。

第二十二章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带,做优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景区、文化街区、文化村镇。做强巴中文化创意产业园(恩阳)、南龛文化产业园、晏阳初文化产业园、佛头山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培育创意设计、文化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业态,推动演艺娱乐、广播影视、音乐艺术、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文化领军企业。建立中、小、微文化企业梯次培育名录,扶持发展壮大企业群体,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10家以上。加快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研发“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巴文化、非遗文化”等主题文化旅游创意商品。持续举办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促进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市场化生产。丰富拓展文化旅游创意商品营销网络。

第二节 培育核心文旅品牌

全面提升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承载能力、服务品质,大力发展四季旅游。持续举办光雾山红叶节 。做优生态旅游,高品质发展“生态+”“旅游+”“康养+”经济。加快推进川陕苏区王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大力发展旅游度假区,推动米仓山、黄石—恩阳等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争创断渠公园等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梯次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推动“巴山民宿”聚集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配套建设“巴山小店”“巴山小厨”,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闻名的区域文旅公共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打造一批“四川艺术乡村”。

第三节 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建成全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丰富川陕苏区王坪景区旅游业态,建成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重点培育空山镇、毛浴古镇、永安镇(得汉城)、得胜镇、光雾山镇等一批红色旅游特色镇。依托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石刻标语园等景点,打造“红色+教育”“红色+纪念”“红色+休闲”等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第二十三章 做大做强森林康养

第一节 优化森林康养产业布局

依托森林生态资源禀赋,围绕米仓山、空山、天马山、镇龙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3个国有林场,分类规划、统筹推进巴州区“森林康养+中药养生”、恩阳区“医药康养+自然教育”、南江县“森林康养+生态旅游”、通江县“森林康养+度假养老”、平昌县“森林康养+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产业体系,精心打造一批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和试点建设单位。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康养基地10个和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乡镇5个、试点建设单位10个。

第二节 推动智慧森林康养建设

推动森林康养新媒体平台整合应用。建立健全森林康养咨询服务平台体系,构建全面准确、更新及时、方便智能、公信力强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推动全市森林康养相关企业应用新技术,广泛实现线下业务与线上业务互动,利用“互联网+”建立森林康养大数据平台和精准网络营销体系,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扩展潜在消费群体,打造智慧森林康养品牌。

第三节 完善森林康养服务配套

着力完善森林康养基地健康食养、康养住宿、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配套建设,全面提升森林康养服务能力。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快森林康养医学实证研究,开展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美容养颜、康复疗养等医疗健康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积极开发优质的森林养老和中医药养生服务产品,大力发展中高端养老市场。提高森林康养食宿企业游客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整合和新建一批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服务接待设施。探索建立不同类型森林康养标准模块,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覆盖的森林康养产业综合体系。

第九篇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巴中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筑渠江上游生态屏障,强化资源节 约利用,厚植生态本底,释放绿色价值,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第二十四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健全生态空间管控体系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监管运行体制机制。统筹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持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控制城镇开发边界,控制乡村建设规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二节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深化国土绿化行动,抢抓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政策机遇,推进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主的森林保护和森林质量提升。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绿化工程,重点打造竹林、彩林两大风景线,实现增绿增美增效。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森林资源网格化精细管理机制,推动森林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建立“天上看、地上巡、图上比”的全覆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逐步实现林业资源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松材线虫、蜀柏毒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实施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探索建立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大力实施野生动皇家赌场工程和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强化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原生优良种质资源选育,打造巴山水青冈、空山待皇树等古树名木主题公园,构建以自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重点流域和重要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推进渠江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创建国家河湖公园,全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第三节 探索生态保护市场机制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明晰生态资源所有权及其主体。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生态资源经营权流转。梳理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完善生态产品核算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及核算流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体系,试点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碳中和。积极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探索受益地区补偿保护地区、流域下游补偿上游的区域补偿机制。

第四节 全面强化生态环境监管

完善基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探索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办法,提升环境应急处突能力。推进电子废物、废铅酸蓄电池、医疗废物等重点危险废物收集、运输、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监管。强化尾矿库环境风险动态评估,完善尾矿库应急管理机制。强化核与辐射污染源监控,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

第二十五章 加强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第一节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调整优化全市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减少碳排放。聚焦化解和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有序开展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协同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控制制度建设,开展巴州城区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标和碳达峰“双达”行动试点。推进运输方式绿色转型,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管理,加快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结构升级。持续深化川东北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川东北区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加强源解析、源清单等基础工作,建立完善“天地空”监测网络体系。提高大气污染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第二节 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渠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重点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源整治及水环境治理,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河道内源治理,稳步推进水污染防治。国、省水质控制断面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目标,整体提升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均达到或优于Ⅲ类,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Ⅲ类达到95%以上,17个国家级水功能区水质全指标达标率与双指标达标率均为100%。深化毗邻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强化流域污染治理市际合作试点,开展跨区河流联合巡查,建立上下游水质超标响应机制,降低区域性水污染风险。

第三节 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监管,实行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动畜禽养殖污染物综合利用。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生态农产品主产区实现化肥、农药零使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控,加强未污染土壤和未利用地保护,对建设用地、农用地等重点区域土壤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涉重企业污染物排放管控。严格对医疗废物、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实施全过程监管,强化无害化处置原则。健全完善城乡垃圾处理收转运体系,实施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第二十六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全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巩固深化南江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恩阳区、平昌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成果,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进通江县、巴州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第二节 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加强资源节 约集约和循环利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节 水节 能行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康养、绿色工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生态资源向发展效益和竞争优势转变。

第十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十七章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节 优先保障就业创业

健全均等化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创业信息化建设,支持并规范发展各类职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减负稳岗力度,适度扩大就业规模。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落实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多元化就业促进政策措施;实施就业援助行动,统筹促进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促进农民工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完善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创业扶持、创业指导,实施重点领域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支持新就业形态、新就业模式发展。深化“技能巴中”建设,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开展多样化培训。

第二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各类教育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推动适度集中办学管理,着力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城挤乡弱村空”问题。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控辍保学监测机制,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巴城主城区高中外迁。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本科工作,完成巴中光正科技学院一期建设并投入运行,办好巴中开放大学,力争新建1所高等院校。支持恩阳创办四川(巴中)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深化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稳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推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推进教育评价和教育督导改革。

第三节 建设健康巴中

贯彻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居民健康素养等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构建尊医重卫长效机制。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跨区联防联控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市、区县疾控中心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完成市传染病医院迁建。

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市域、县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副中心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快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扩大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比例。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建设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创建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市,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全面推行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和产能动员能力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第四节 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群众体育全域化国家战略,积极组织全市联动、覆盖乡村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全市体育人口占比达到40%。落实竞技体育全球化星火战略,抓好举重、摔跤、柔道、射击等重点运动项目建设,打造高水平运动队伍。推进体育产业市场化,打造绿色生态山地运动产业带,建设望王山、莲花山等一批山地运动公园,创建光雾山国家级体育研学营地,建设光雾山国际森林户外运动线路;打造蓝色水上运动产业带,建设3个水上运动基地,积极发展皮划艇、赛艇、漂流、垂钓、滑水、冬泳等水上休闲运动项目;打造白色冰雪运动产业带,建设光雾山冰雪游乐大世界,打响“光雾山冰雪节 ”品牌。实施体育基础设施精品化战略,打造一批星级体育综合体,建设一批标准化体育场馆,培育一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特色公园。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巩固完善大病保险,认真落实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创新慈善组织监督管理。完善全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各项优惠政策,保障好老无所养和伤病残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健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社会化协同助推创业工作机制。

第二十八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一节 全面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健全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拓宽妇女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建立城乡生育补贴制度,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提升生育水平。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困境儿童保障制度,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探索实行父母带薪育儿假,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提升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

第二节 服务青少年发展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突出少年儿童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塑造。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坚持就业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搭建青年就业见习平台,开展青年就业实用技能培训。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开展青年创新创业竞赛,搭建青年创业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平台。改革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开发、分类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在人口较集中的村(社区)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站,常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童伴计划”项目提质扩面,加大政府购买儿童关爱服务力度。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大力实施爱心助学、助困、助孤、助残、助业和爱心帮教“五助一帮”行动,加强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阵地建设。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健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依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全面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体系,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市、县各至少设立1所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校外活动综合阵地。

第三节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

完善残疾人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发展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实施困难残疾人紧急救助,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服务范围,完善帮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预防,扩大康复服务供给,提升残疾康复质量,培养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人才。保障残疾人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提升残疾儿童少年教育质量和残疾人职业素质,完善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制度。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普及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残疾人体育全面发展。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发展信息无障碍。

第四节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

加强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和企业作用,着力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统一采集更新流动人口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居住房屋等信息,加强流动人员动态监测和重点人员管控。

第五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养老支撑措施,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公建民营”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和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智慧养老、医养联合体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医养融合化发展、养老机构多元化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品质化发展。筹备成立巴中市老年大学。培育发展老年志愿组织,搭建老年社会活动参与平台,积极拓展老年人社会工作、法律服务,切实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实现城乡特困供养人员政府托底。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第十一篇 推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巴中

第二十九章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夯实法治基础,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国家安全生产发展示范城市。

第一节 坚持依法行政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全面推行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执行负面清单制度。稳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持续提升行政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

第二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推动便民热线归并优化,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企业、群众互动渠道。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深化“阳光问廉”监督,依法依规化解民众矛盾、维护公众权益,树立风清气正、亲民爱民法治政府形象。持续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强化政务督查、绩效管理、履职问责,持续提升行政效能。加强廉洁政府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深化廉政风险防控,零容忍惩治腐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第三节 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健全党委领导和支持人大科学立法、依法监督制度,健全立法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公众有序参与地方立法制度。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统战成员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职尽责。有效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的积极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第三十章 营造公平法治环境

第一节 建立健全法治体制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体制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建立完善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构建权责统一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拓宽群众参与司法渠道,建立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制度。坚持司法化解、行政化解、教育化解并重,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推动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解决。

第二节 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进“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全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制度,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力度,加快构建多层次、可选择、市场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司法鉴定人、法律服务志愿者和人民调解员队伍。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推进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化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机构到乡镇、村社开展帮扶交流,进一步规范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标准,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

第三十一章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一节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理念、体制、方式及能力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平安创建,建立健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综合服务为保障、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全面推行“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方法。突出党建引领、统战聚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实践创新示范基地。深化乡镇街道服务能力建设和管理创新,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区服务效能。探索新时期社会组织发展新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性、社区服务性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协助政府做好社会治理服务工作,持续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加强乡镇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管理服务机构下移、职能下延、力量下沉。加强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提升智能防控能力。完善网格化服务治理体系。健全村民居民自治机制,推进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 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第二节 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矛盾纠纷协调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研判机制,深入开展风险矛盾大排查,最大限度把各种矛盾和问题控制在源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落实属地责任和重大信访及涉法涉诉事项“五定一包”措施,集中力量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诉求,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众信息网和政务微博等平台,畅通依法有序的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分析和引导机制。

第三节 强化公共安全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制度化,依法严打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完善“三化四通”巴中政法智能化体系,加快实施“慧眼工程”和平安智慧小区(单位)建设,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天网工程”改造升级,有效推动“雪亮工程”和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密补点基础安防设施,推进重点区域安防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建设。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机制,强化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持续增强大安全意识,有效防范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扎实开展煤矿、农村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等专项治理,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全面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支持巴中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争创区域性食品检测机构、省级质检中心。着眼应对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提高能源系统灵活性,强化能源安全风险管控和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第四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深化应急体系改革,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洪涝干旱、城乡和森林火灾、地震地灾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健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加强预案编制指导,构建总体、专项、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一体化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指挥体系,规范建设市、县(区)、乡镇三级应急指挥中心,推动市、县(区)移动信息指挥终端建设。加快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推动消防救援队伍、基干民兵队伍、武警救援队伍、专职消防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基层救援队伍建设,建设救援基地、消防救援站(点)、训练培训基地,开展民兵基层规范化建设,强化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市、县(区)、乡镇、村(社区)物资储备库(点),健全水陆空立体投送系统,积极引导家庭、企事业单位储备应急物资。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施气象观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提升工程和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业务能力提升工程。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强化重点项目支撑作用,完善规划监督考核,保障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十二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健全完善监督体系,把监督融入“十四五”规划实施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强化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三十三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第一节 健全规划体系

建立以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和重点任务,制定市级空间规划,为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市级有关部门围绕交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事业等领域编制实施一批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有力的支撑。各区县要同步编制和实施好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注重对本规划确定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的贯彻落实。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

加强与国省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积极争取落地一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项目。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的规划及区县发展规划报批前须与本规划进行衔接,确保市级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等方面协调一致。

第三十四章 推进重大项目实施

强化重点项目领导挂联制,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方力量协同抓、市区县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健全项目储备工作制度,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完善项目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项目实施、监督、督查、激励机制。完善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体系,优先保障重点项目要素供给,构建重大项目投诉举报机制,促进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第三十五章 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第一节 严格规划目标考核

围绕规划提出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等内容,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对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对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纳入部门、地方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制定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对部门、区县进行差别化目标考核,强化督查,严格奖惩,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节 健全实施监督评估机制

本规划经过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市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安排年度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财政保障和金融保障。加强规划实施统计监测,完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做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价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名词解释

茶叶“三基地两中心”:全省最大的高山绿茶生产基地、“千亿川茶产业”重要战略基地、全国著名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秦巴山片区茶叶集散中心、茶树良种“南茶北移”和“东茶西进”驯化扩繁中心。

核桃“一带一园一基地”:以通江县诺水河-空山-两河口为主的万亩核桃产业带、以南江县正直-双流-和平为主的市级现代林业产业园、以平昌县笔山-镇龙-望京为主的万亩核桃基地。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金通工程:乡镇及建制村通客车的提质升级版。以建设美丽清新、安全绿色、便捷优质、精细管理乡村客运为主要任务,建成人民满意乡村客运服务体系。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三名两标:知名产品、知名商标、知名企业和地理标志、假冒伪劣商品标本。

文旅产业“六大行动”:核心景区“出彩”行动、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文旅消费“升级”行动、特色文化“振兴”行动、宣传营销“打卡”行动、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文化场馆效能提升“六大行动”:推动设施网络达标、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模式创新、数字服务融合、人才队伍健全、体制改革有力。

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

法律七进: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寺观教堂、进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