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赌场,澳门皇家赌场

图片
现代农业

中共巴中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意见

来源:巴中市人民政府网站    阅读:518    更新时间:2017-03-07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巴中经济开发区:

  2017年,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决胜脱贫攻坚、建设“五彩巴中”、同步全面小康的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全国知名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转方式、调结构,强支撑、保供给,促改革、助增收,抓监管、提品质,大力实施“七大行动计划”(扩量行动计划、品牌推广行动计划、提质行动计划、培优行动计划、营销行动计划、招商行动计划、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行动计划),推进产品生态化、产业园区化、农业信息化、经营资本化,构建新型农业产品、生产、经营体系,加快以“四个好”为目标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培育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新动能,努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奋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紧紧围绕“一本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举措,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集中力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齐建设“五彩巴中”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短板。

  1.聚力聚焦精准脱贫。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深入推进“六个精准”,持续建好贫困户收入和支出记账制度,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建立完善脱贫对象跟踪监测、动态管理机制和返贫问效问责机制,落实后续扶持政策,确保贫困对象稳定脱贫。对照贫困县“一低三有”、贫困村“一低七有”、贫困户“一超七有”标准,逐项落实达标措施和长效增收机制,确保巴州区和恩阳区摘帽、215个贫困村销号、95356人脱贫。扎实抓好“五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5.405万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深度融合,完成3.0651万户10.7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加强农村扶贫开发与低保救助的有效衔接,实现低保兜底应兜尽兜,医疗救助贫困人口全覆盖,因病、因灾致贫群众得到及时救助,教育扶助政策全面落实。

  2.持续推进连片开发。推动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双轮驱动,巩固提升79个已建成片区成果,启动实施覆盖57个乡镇、506个村、81万人口的13个片区连片开发,确保建成一片、巩固一片、连接一片、发展一片。抓好开发项目实施建设,配套完善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整理土地9.6万亩,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37个,完成实用技术培训5.9万人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用好项目资金,精准对接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兼顾非贫困村发展建设,有计划分年度整村推进、连片实施,破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瓶颈制约,提升片区整体发展水平。统筹解决好“插花”贫困问题。

  3.切实强化脱贫保障。深入贯彻落实“3+10”部署,强力推进23个扶贫专项方案,细化年度目标任务,推动资金、项目、措施、责任“四个落实”。完善建立以财政预算编制为平台、重点扶贫项目为载体的统筹整合投入机制,撬动金融扶贫信贷投入150亿元,吸引社会投资20亿元以上;分村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持续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完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功能,实现立体指挥、精准研判、节点推进、动态监管。全面落实“五个一+1”帮扶机制,继续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低保线与国家扶贫线“两线合一”。

  二、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系统谋划产业布局,推行粮经饲复合、种养加循环、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互动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扎实推进稳粮优经扩饲工作,不断增加地方特色化、良种化品种,着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备的绿色有机生态食品生产供应链。

  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扩量行动计划”,抓好区域、流域、全域产业规划,做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向产品群、产业群发展。以产业园区化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持续推进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林下养殖,新建特色农业产业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8万亩,粮经结构调整4%,畜牧业非猪产值比重提高5%。坚持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原则,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载体,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等形式,大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产融合示范园区,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增容、扩面、提质,增强园区吸附能力,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三产融合示范园区2个,新建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7个。实施绿色生产扩面,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创新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5.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推广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重点打造“巴食巴适”等综合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巴药”中药材、“米仓山”核桃、“巴中云顶”茶叶等行业性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南江黄羊、通江银耳、恩阳芦笋、平昌青花椒、大罗黄花等农产品品牌形象和市场美誉度。着力抓好“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培育认证登记、证后监管,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新认定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0万亩。大力宣传运用“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品牌,引导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品牌农业、创建品牌产品。

  6.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提质行动计划”,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以产品生态化为重点,加大地方农产品品种保种选育、开发利用,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空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加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畜禽定点屠宰环节监管,确保农产品市场监管率、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加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力度,严格动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产过程监管,扎实开展农产品例行抽检工作,切实提高动植物疫病预警监测能力,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检疫合格率、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加快巴中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主要农产品价格预警监测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市场认可度。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启动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

  三、积极构建新型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率先绿色发展。顺应供需变化,着力新产业新业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需求的新期待。

  7.拓展农业新型业态。大力推进“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互联网+农业”,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培育壮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子商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原产地分级、清洗、冷贮、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原产地联合建设初加工商品化处理设施,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全年新培育农产品初加工规模企业5个以上。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全年新建农业主题公园3个、休闲农庄20个。优化森林康养产业布局,开发森林养老、森林体验教育、森林医疗等康养产业,推动森林康养产业高点起步,全年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2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县(区)级森林康养精品点(村)20个。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建设巴中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和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带动农村“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全年新建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20家、200个特色农产品“电商村”或“电商专业合作社”,力争本地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60亿元。

  8.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培优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品牌创建、管理创新等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性合作。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方式入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培育土地流转社会服务组织,鼓励和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公开、有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实施“招商行动计划”,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引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回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全年新增返乡创业3700人以上,新净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家庭农场50个、专业大户1000户,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60%以上。

  9.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营销行动计划”,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建立农产品采购商体系,创新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制定地方性特色农产品名录库,加大品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及营销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农博会、农交会、推介会,不断提升本地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秦巴区域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秦巴山区茶叶交易市场和中药材交易市场,筹建通江银耳、南江黄羊交易中心,在市内外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旗舰店、窗口店,带动更多巴中农特产品走出巴中。

  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取势”与“取实”并重,围绕农村改革主攻方向,着力重点突破,努力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10.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进一步深化“八权一股”确权颁证工作,全面推开承包土地、林地“三权分置”。持续推进先股后转、整村流转、产权信托、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资本化、返包倒租等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引导通过承包地互换、联耕联种、入股合作开发、土地托管等方式,推进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力推进林权、经济林木(果)权、林地经营权流转“三证”抵押贷款模式,发展“林果、林药、林菜、林禽、林牧”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进一步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改革。持续深化涉农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证制度,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增强绿色农业发展智力支撑。继续抓好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巴州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和省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省级改革试点试验,有计划地开展试点试验评估工作,对已取得的试点成果再检验、再完善、再提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基层社改造,做大做强社有企业,构建上下贯通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基本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建立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河、湖、库管护体制,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7年,实现农村承包土地规模流转10万亩以上,林地规模流转5万亩以上。

  11.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大力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改革,全面完成集体产权清产核资,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与实力。进一步规范“资产清晰化、资产权证化、资产整合化、资产市场化、资产法人化、管理制度化”的“六化”模式,有序推进三分之一以上的乡镇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集体资产确权到户,财政投入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财政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积极性,稳妥发展农村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引进市场手段盘活集体资产,并把发展集体经济与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结合,探索“支部+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确保贫困村累积集体经济人均收入持续增加。

  12.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四级服务体系,落实村(社区)信息收集,乡(镇)初审并报送备案,县(区)流转交易的主体责任机制。以县为单位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平台,规范农村产权确权登记、产权评估、流转交易、风险处置、利益协调等工作,为农村产权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贷款、交易流转、风险防控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农户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抵押贷款提供高效服务。探索建立由当事人双方自行议价、政府部门评审发布指导价格、中介机构评估三种方式并存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建立融资保险、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基金及持续补充、农村产权收储处置、流转交易平台再流转的融资风险防控体系。全年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10亿元以上。

  13.充分发挥金融助农增收作用。实施“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对涉农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积极稳妥发展农村新型助农合作金融组织,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效发挥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上市培育力度,分梯次、分类别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和场外市场挂牌融资,鼓励我市优质涉农企业通过各类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积极探索股权投资购买服务等模式,转变财政支农发展方式,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财政绩效评价和管理制度体系。

  14.努力促进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培养机制,持续推进涉农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科技人员采取多种措施创新创业,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研究,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努力研发一批适合本地发展的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国内知名农业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逐步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有效机制,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区域优质优良品种和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利用、试验示范,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

  五、全面有序统筹城乡建设,奋力推进同步全面小康

  坚持用统筹城乡的理念推动“三农”工作,借势城镇的辐射作用带动乡村发展,通过乡村要素聚集促进城镇提升,实现城乡发展互动共融。

  15.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巴中全域作为大景区大园区规划,凸显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突出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城镇与农村、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放在城乡人口发展趋势、城乡产业发展趋势、现代农业需求趋势中去谋划,以群众需求为中心,做好城乡发展加减法,深入推进城乡新居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统筹推进镇村规划建设,大力实施增绿添彩工程、厚植文化工程,完成10个重点镇城市设计、10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加快24个重点镇建设,建设10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精品村。

  16.突出“四好”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以“四好村”创建为重要抓手,着力2017年预脱贫村的扶贫新村建设,同步推动非贫困村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空间上,综合考虑区域差异,坚持科学规划、全域规划、布“点”平衡、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标准上,注重特色和品质,既放眼谋划2020年同步小康,又着重考虑扶贫新村建设保底线。方法上,充分发挥点位、规模、风格、公共服务配套等引导功能,激发群众主体作用。时序上,兼顾片区示范和风貌展示型村落的发展。按照“新房建设+农房改造+乡村旅游”的模式,坚持建新与拆旧同步,倡导建设具有川东北民居风格的三合院、四合院,打造干净、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不断丰富“巴山新居”内涵。加快推进农民夜校建设,统筹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等场地资源,着重从领导干部、技术专家、致富能人等人员中聘请相对固定的教师,研发适合需求的纸质和音像教材,探索“远程教育+”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技能提升培育培训体系。健全农村依法治理体系,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动“法律进乡村”,规划建设一批“法治新村”,打造10个“法治示范村”。传承弘扬笃学、朴实、勤劳、尚美的巴中人文精神,培育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构筑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园。2017年,完成“十三五”和年度巴山新居总体布局建设规划,建成中心村21个、聚居点200个、幸福美丽新村325个,全市1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省级“四好村”,2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市级或县(区)级“四好村”。

  17.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抓好乡村道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改善、村道加宽、延伸联网工程1400公里。提升改造315公里县乡道、实施4座农村公路渡改公路桥、553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推进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改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44处,新解决1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开工建设41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建成污水干管30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面2万亩。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完成239个村农网改造升级,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和老旧小区供电设施改造,解决用电难题。推进农村无线网络宽带建设工程,建成4G基站800个,实施宽带乡村项目290个。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8万平方米,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1347套,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推进“健康巴中”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健康教育促进普及化,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保缴费。实施文化建设“四大工程”,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新建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180个。

  六、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为“三农”提供坚强保障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出现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促进“三农”发展的办法措施,不断增强“三农”发展保障能力。

  18.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三农”工作县(区)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比重,用好“三农”工作、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考核评价结果,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进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从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等方面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三农”工作中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三农”发展。

  19.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加有效地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等各类资源,确保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强化政策激励,有效推进强村带弱村发展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农业、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通过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完善财政贴息、担保、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物抵资等有效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不断提升农民自主参与意识,努力形成政府、社会、农民共同参与“三农”投入的新格局。

  20.逗硬“三农”工作考核。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工作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负责制。完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三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工作进度定期通报和工作业绩考核评比制度,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决策、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及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中央、省委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督查力度,加强涉农项目资金审计监督,切实维护农民权益。进一步加强效能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明确目标责任,完善考评奖惩制度,增强执行能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


版权所有 ? 杨培伟 2013~2020